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時間:2022-01-26 16:22:40 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篇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有效的數學學習是建立在同學客觀的數學實際的基礎之上的。二年級同學在平時的生活經驗中,雖然經常見到“幾個幾”的現象,但很少用“幾個幾”來進行描述;在以前學習的加法中,雖算過同數連加,但并不要求說出是幾個幾。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收獲:

 ?。?)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幾個幾”。首先組織同學按群數出雞和兔的數量,列出連加算式,對幾個相同數連加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再讓同學人人動手操作圓片,將剛剛形成的感性認識加工成表象,在親自操作中體驗幾個幾;然后引導同學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花片,分別列式求數量,在比較中進一步理解幾個幾的實際含義。教學中,同學通過看圖數數操作體驗比較感知,在鮮活的具體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幾個幾”的表象。

  (2)在實際問題中引入乘法。通過解決“一共有多少臺電腦”這個實際問題,在數數、連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讓同學了解乘法發(fā)生的背景。至于乘法各局部名稱、讀寫方法等數學事實,讓同學通過看書自學和交流來解決。數學概念的教學容易陷入枯燥灌輸的泥潭,只有賦予籠統(tǒng)概念一實際含義,并發(fā)揮同學已有知識經驗和學習方法基礎,通過同學自學、討論、交流,形成“學習一起體”,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合作意識與共享精神。

  (3)在強烈反差中感知求幾個幾用乘法寫比較簡便。由于同學是初次認識乘法,再加上未系統(tǒng)學習乘法口訣,同學暫時尚不能體驗乘法計算的簡便。教學時通過創(chuàng)設對比強烈的情境,從“4個2”到“8個2”,再到“100各個2”,讓同學實際列式并數一數、寫一寫,讓同學在具體的數和寫的過程中體會到求幾個幾是多少,有時用乘法寫算式比較簡便,為今后進一步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礎。

 ?。?)在應用中培養(yǎng)同學的乘法意識。有效的數學教學應著力培養(yǎng)同學的數學意識,讓同學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實際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乘法意識作為數學意識的一種,在同學初步認識乘法時就應該進行培養(yǎng)。整堂課中,結合乘法知識的學習,始終注意培養(yǎng)同學自覺溝通幾個幾的生活經驗和乘法的聯系,讓同學不時聯系生活實際,用乘法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課末,讓同學到生活正尋找乘法現象時,同學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豐富相象,說出了許多有趣的乘法現象,在這樣的過程中,同學的乘法意識潛移默化的得到培養(yǎng)。

  教學這節(jié)課時,我也感覺有兩點困惑:一是由于是同學首次接觸乘法算式,在讀寫乘法算式時,有不少同學很不習慣,出現了一些錯誤,比方“23”寫成“2+3”,“4個3”寫成乘法時成了“43”等等;二是同學對乘法算式中各局部的含義上不很清楚,如“4個2”寫成“42”后,對乘法算式中“4”和“2”分別表示什么意思表達不出來。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了以上兩個問題,但顧慮到同學首次學習乘法概念,過分進行籠統(tǒng)強化恐不利于二年級同學有效學習,因此陷入兩難境地,但最終我還是沒有籠統(tǒng)概括和形式上的強化。關于這樣的做法到底如何,還請專家同行指正。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半個學期很快過去了,回顧一下自我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我應對幾種現實反思如下: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任教小學低年級數學,最撓頭的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那里的原因是多樣的,也是復雜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資料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一樣的方法就取得了不一樣的效果。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題,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jié)約了教學時光。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盡管要透過多個情境解決幾個知識點,這么大的容量,由于學生對教學資料的熟悉和感興趣往往能到達十分好的效果。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資料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用心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厭學的癥結所在。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一樣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一樣的發(fā)展,而在學生的實際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級為例,數學的各項成績在歷次抽測和考核中均還理想,但從口算到應用題,每一項都有幾個差的學生。我就想,為什么差的學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時,我也發(fā)現部分學生在大多數同學熱火朝天的學習過程中,扮演的只是鴨子叫雷的主角,不僅僅提不出問題,甚至記不住常見的計算公式,而對于這部分學生,常規(guī)的處理方法是忽略不計的,日積月累,錯過的東西越來越多,與大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更要因人而宜,我們也不能用公開課的標準來,衡量自我的學生,我認為我們能夠吸取公開課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開課的方法。

  總之,我覺得,教學活動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fā),才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qū)。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可以提供給廣大的教師進行參考和借鑒。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單元,可以算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在這部分教學中面積計算和周長計算在學習的初期,許多學生比較容易混淆,面積單位的合適選擇,或是什么時候用面積單位什么時候用長度單位,使學生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其實出現這種錯誤,主要還是學生在學習時自主探究的不足夠??梢哉f學生對于面積單位的大小沒有一個明確的大小概念,對于面積的計算公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新授課,由學生主動探究發(fā)現,更能夠讓學生掌握學習的重點。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這一課,內容比較簡單,也比較適合學生探究發(fā)現。所以在這一課的例題教學中,我先請學生計算準備的正方形的面積(和書本上正方形一樣大),在計算的過程中,出現了2種情況,有的認為是“1平方分米”,有的認為是“100平方厘米”,這就為新課的學習產生了一個認知的沖突,為什么出現2種答案,到底哪種對?接著先請學生比一比,排除計算的正方形不一樣大這種情況,再來深究各自的計算方法,找到其實只是采用的單位不同,但是計算的都是正確的,這就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這一結論。

  在有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這一個認知推理的過程后,學生很容易推理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經過部分練習后,學生能很扎實的掌握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但是這節(jié)課上面積單位的進率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在這里的練習設計,我安排的不是很合適,只是采用書本上的直接的單位換算,由學生填空,發(fā)現在教學后期,學生明顯有興趣不足,所以在練習形式上要多加改變。例如將簡單的面積換算可以改變?yōu)榕袛囝}:邊長是10厘米的正方形,他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這樣的題目既考查了學生的面積計算,有考察了學生的單位換算,更有助于學生知識的鞏固與掌握。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千克”和“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并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問題,但對質量單位缺乏認識。因為質量單位并不象長度單位那么直觀,特別對于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更多的是關注它的大小、長短等表面特征,而對質量的輕重關注較少。如何讓學生建立1千克的質量觀念呢?教學經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是由老師來代替。質量單位不象長度單位那么直觀,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在操作活動中,感受1千克的重量??墒菍W校里沒有用千克作單位的秤,老師用的都是自己到外面去借,更別說是每組一個了。于是,我布置了學生課前預習:

  (1)到超市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用手掂一掂

  (2)星期天和媽媽一起到菜場去買菜,看看媽媽買了哪些菜,各重幾千克。再幫助媽媽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幾千克的物品。我自己還事先準備了:兩袋鹽(每袋重500克)、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蘋果、1千克棗、1千克雞蛋等。讓學生在課堂上先交流超市里看到哪些物品重1千克,再把我事先準備好的各種1千克物品拿出來讓學生親手掂一掂,學生通過實踐、操作等活動,真正在自己親身經歷和體驗下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同時又感受到輕重不能光看包裝的大小。使學生體會到自己是學習活動的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激發(fā)起了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學生在這一單元的解決問題方面由于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完成的情況相對是比較好的,基本都能解答,對于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有部分學生敘述不完整,在填寫單位名稱的時候,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想一想自己的填寫是否合理的,這樣效果比較好。但是對估計物體重量的時候掌握的比較薄弱,因為做這樣的題目學生需要積累一定的生活經驗,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先找出最重,然后找出最輕的,最后剩下的物品再進行比較,由于學生缺乏生活經驗,所以學生在完成這類題目的時候有一定的困難。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今年接收的學生底子較弱,口頭表達能力其差,數學語言沒有幾個能流利的說出來。實在是一個非常不行的班子。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似乎也被過去的老師的磨滅的干干凈凈,上課的情緒是非常的厭倦,難以調動。再加上這幾年,我都是從一年級開始帶學生,跟班上的好處就是不怕學生不熟悉你的教學特點。而這個班,雖說只是三年級學生,可是厭倦數學的態(tài)度已經可以比擬六年級非常厭學的學生態(tài)度了。頭痛!

  如何使這樣的一班學生,重新喜歡學數學,激發(fā)出他們學習興趣與激情呢?

  這兩個周我都在不斷的試圖了解這班學生,試圖去了解他們的想法與過去的學習狀況,可是畢竟我在他們班的時間有限,了解到的信息也僅僅限于曾教過他們的老師的意見。實際情況如何,我到現在還是不清楚。

  不過,根據以往的經驗,孩子始終離不開他們活潑、貪玩的天性。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我利用了游戲來吸引他們。的確,數學游戲雖然不是非常的刺激,可是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上課能玩上游戲,還是挺有趣,挺吸引的。至于怎樣利用學習數學的魅力來引導他們走回學數學的正確道路,暫時,還是操之過急。還是一步一個腳印,慢慢來吧。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教學《有余數的除法》,設計時是從創(chuàng)設運動會的情景出發(fā),讓學生始終興趣濃厚,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中,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學習效果也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節(jié)課,就會發(fā)現本節(jié)課“生活味”沖淡了“數學味”,對孩子的數學學習產生了一定的負作用,表現在:一方面,孩子過多地關注生活情節(jié),孩子們對生活情景的興趣大于對數學知識本身的興趣;另一方面,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較多,使教學花費時間較多,導致練習的量不夠,使課堂教學沒有達到高效。

  是否數學課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為依托呢?能不能在實實在在的數學教學中追求實效呢?基于這樣的思考,我重新設計了《有余數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學,旨在凸顯數學課的“數學味”,在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上做一種新的嘗試。

  總之,教學后,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上首先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使情境具有“數學味”;其次,提供安靜的數學學習環(huán)境,使孩子們進行數學的思考;最后要構建生活的數學學習原型,使“生活味”為“數學味”服務。這次教學嘗試,我欣喜地看到,整節(jié)課孩子們自始至終處于思維的活躍狀態(tài),他們被數學問題所吸引,他們?yōu)榻鉀Q問題而思考,課堂教學活動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整節(jié)課,孩子們時而安靜地思考、時而踴躍地發(fā)言,時而安靜地書寫、時而大膽地表達……。課堂上動靜交替,孩子們積極參與,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體現,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今天聽了馮老師《時、分的認識》一課,課后我對這節(jié)課作了一番反思。總的來說: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結構合理,教學重、難點突出。始終能以"結合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探究和實踐能力"為主旨,精心設計和安排活動,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1、教學過程聯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這節(jié)課的內容是學生已經初步認識整點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鐘表的方法,以及認識小時、分和秒,知道1時=60分。時間單位比較抽象,單位間的進率比較復雜,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軸"為思想,并能結合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認識鐘面"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從孩子比較熟悉的起床、上學、睡覺等作息時間入手,自然入題,把學生已有的舊知開掘出來,為學習新知服務。又例如:讓學生知道1時=60分這個時間進率出是比較難的,教師讓學生觀察教師演示實物鐘,通過觀察,自己去發(fā)現,自己去探索,從而抽象出時與分的進率。

  教師把1小時的持續(xù)時間與學生日常活動的時間體驗建立起聯系。例如:教學"認讀整時刻",教師讓其他的同學出說一說,通過多提問,多回答,給全體同學加深了印象,把他人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教學中,教師采用放手讓學生嘗試用漢字寫整時刻的方式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新知。學生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示出來,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又例如教學"認讀幾時幾分"教師先撥整時刻,問:"這是幾時?"生答:"11時。"師再將分針往前撥到4,問:"這是整時刻嗎?"生答:"不是。""那是幾時多?""11時多。""你是怎么看出來的?""時針剛走過去時11,還沒走到期12,所以是非曲直11時多。緊接著展示課件"10時15分"的鐘面,問:"這個鐘面是幾時多?""10時多""多多少分?"學生自然而然去觀察分針走到數字幾,后答:"10時15分"這樣的教學分散了難點,并通過點撥、觀察,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逐一突破難點。

  2、教學方法多種多樣。

  本節(jié)課教學手段靈活多樣,多媒體輔助教學生動形象,內容直觀具體,充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同時鐘面、圖片等常規(guī)教學手段有機結合,使課堂動靜結合,學生眼、耳、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同時活動,提高了教學效率。

  3、練習形式多種多樣,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由于本課教材知識點多的特點及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限,在教學中教師實施練習與新授緊密結合,且有層次,有趣味,形式多樣,重點突出。例如新課教學中,體會1分的持續(xù)時間,開展口算游戲,讓學生在樂中學,做中學。而在鞏固練習中,教師先設計了看鐘面寫時刻;再設計找相對的鬧鐘練習;還設計了師撥鐘,生搶答,師說時刻,生撥鐘。讓學生既動口,又動手,還動腦,由淺入深,最后還設計了很生動的小組競賽,學生的興致更加高漲,掀起了學習的更高熱潮。在結尾部分,教師以"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再產次鞏固本課內容。

  4、談教學的不足。

  本節(jié)課,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弊病,例如由于本課知識點多的緣故,教師授課一個環(huán)節(jié)緊跟一個環(huán)節(jié),非常緊湊,有些趕的感覺,于是在忙中就出現了一些錯誤。例如在教學讀寫鐘面的幾時幾刻,因為前面的知識用的時間過多,所以在教授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時間緊,教師倉促的講解,此處難點講解不夠深入,從而達不大預期的效果。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保痹拢保谷瘴医o三三班上數學課。學生的心里有些放松。走進教室,盡管學生都在座位上,我從學生的神情和眼神里都感到一種浮躁在學生中間蔓延。一部分學生的常規(guī)不好,具體表現:其一,坐姿沒有規(guī)矩,斜身側坐、前俯后仰,隨便回頭講話;其二,學生沒有傾聽的習慣,想說就說。同學發(fā)言,聽到不對的就馬上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由于存在上述問題,就自然出現下面的問題:有些學生沒有表達的機會,也沒了聽課的興趣;不會傾聽;學生單獨回答問題的質量不高;教師的上課心情不好;課上沒有心與心的交流,更不可能實現課堂學習的情感共鳴和智慧共享。一節(jié)課下來,我上得很累,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只學習一個例題,每個學生的練習反饋沒有進行。

  課后我反思,這節(jié)課的問題是我上課追求的目標有問題。我追求的是把兩個例題學完,因此,我一味要求學生注意聽、認真讀。對于學生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的目標放在了從屬地位?!敖淌菫榱瞬唤蹋 苯逃龑<腋娼湮覀儯簩W習品質和習慣就是最重要的目標。學習的例題只是一個實現這個目標的載體和憑借。上節(jié)課是我的錯!不能怪學生。

  第二天,課的開始我沒給學生提任何要求。歡快的上課預備樂曲過后,我問:誰告訴我這段音樂在告訴我們什么?教師頓時都安靜下來。學生回答:“現在開始上課了。““有不同意見嗎?”我看著全班學生問。另一個學生告訴我:“是提醒我們要做好上課的準備,不要‘身在曹營,心在漢?!闭f的好!我心里暗喜。我讓這個學生解釋了這句話的含義。我肯定了這位同學的傾聽水平。隨后我把“傾聽”寫在了黑板上。接著我讓學生回答第二個問題:怎樣做才是“傾聽”?學生說:“就是安心聽老師講課,動腦思考,不隨便插話?!蔽覐娬{傾聽不但要耐心聽清他人講話的內容,還要聽出他的心情;不但要聽出哪些我贊同,哪些我有不同的意見,還要友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傾聽不但是學習習慣,而且是一種學習能力,更是尊重他人的重要禮節(jié),所以我說傾聽還是一種做人的品質。有了這種品質,你的學習就會有效果,就會有效率。

  良好的課堂氣氛為知識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要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fā),選取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學以致用。

  新課程標準的出現,正是配合當前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飛躍。新課程標準旨在建立一種促進學生發(fā)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數學課程體系。要使該教材真正實施到位,務必建立一種貼合學生自主發(fā)展、融入社會生活、面向學生生活實踐、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教學方法,而這樣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應體現開放式教學。

  一、把社會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學中,應探索與構建生活數學的教學體系。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解訣問題中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鼓勵學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帶進課堂,試著用數學方法來解決。這既是數學學習的價值體現,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創(chuàng)新潛力。

  二、創(chuàng)設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1、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主關系,使學主放膽交流,敢于創(chuàng)新。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jié)者,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營造學生自主發(fā)展的課堂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tài)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fā)表欲、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

  2、創(chuàng)設民主開放的課堂,關注每一位學主的發(fā)展。新標準的理念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根據這一理念,精心設計教案、資料及練習,確實落實充分地尊重、關心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課堂上都能生動活潑、健康發(fā)展。教材透過發(fā)現、探究及認知活動,使學生更多地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用心學習數學知識,探求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并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數學。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使學生持續(xù)愉快而興奮的心境,自主明確學習目標,大膽設想,用心地透過書本認證或相互認證自我的見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潛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3、組織搞笑操作,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述和概括潛力。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使新知識在操作中產生,創(chuàng)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fā)。透過動手,學生們發(fā)現自我也是一個創(chuàng)造者。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借用直觀演示、操作、組織游戲。故事導入等形式,營造富有情趣的教學氛圍,盡量給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以及合作的機會。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活動“不用揚鞭自奮蹄”,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和解決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探索知識過程中,學生同桌合作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自由地發(fā)表自我的見解,聽取別人的見解,合理地補充、調整自我的觀點,到達較完美的認知狀態(tài)。在教學中教我不僅僅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潛力的訓練,同時還關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組織概括潛力和語言表達潛力的發(fā)展,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現代教育觀。

  4、建立多種評價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取成功的體驗。開放式的教學允許學生保留自我的不一樣觀點,同一個問題,學生能夠有不一樣的解決方法,每個學生的觀點都受尊重。開放式的課堂不再以教師為的評價主體,學生也成為了評價的主體,學生在評價別人的成功和被別人評價為成功的過程中滿足了好奇心,獲得了探求新知識的激勵。教師應發(fā)揮表揚的激勵功能,使學生樂于創(chuàng)新。我在課堂中經常運用激勵性言語,撩撥學生創(chuàng)新的欲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干”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認識周長”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認識周長的含義,為接下來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打下基礎。本課的重點在于理解周長的含義。教學中我是這樣展開的。

  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是隨處可見的。結合學校最近重新給各班更換“班級小家務”展板的事情創(chuàng)設情境:美術老師要給小家務展板的四周制作邊框,你知道他是怎么確定邊框的長度的呢?生答:繞長方形一周,量出它的長度。教師指出:像這塊展板一周邊線的長度,你知道叫什么嗎?你能給它起個名兒嗎?然后揭示課題“周長”,并說明“這塊展板一周邊線的長度就是展板的周長”。

  其次,結合對游泳池實物圖的觀察,讓學生直觀感知游泳池池口邊線的長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長。這里結合多媒體進行動態(tài)呈現,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游泳池周長的清晰表象。

  接著,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測量一片樹葉的周長。先讓學生動手指一指,明確樹葉周長的含義,再討論測量這片樹葉周長的方法。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動手圍一圍,量一量。并強調先用準備的細棉線圍一圍再把繩子拉直了量長度的過程,使學生豐富對周長含義的認識,也滲透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

  最后,通過完成“試一試”,拓寬對周長含義的認識,并初步體會測量并計算簡單多邊形的周長。由于前兩個活動主要讓學生認識到物體某個面上一周邊線的長度就是該物體某個面的周長,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重點就是讓學生認識到圍成多邊形的幾條線段的長度之和就是這個多邊形的周長。所以,先讓學生分別指一指三角形和四邊形一周的邊線,想一想如何才能求出它們的周長,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各自測量、計算、并交流計算的方法,幫助學生初步體會多邊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總之,從一開始就讓學生結合實例初步認識“周長”,然后通過大量的現實生活中的例子通過動手操作,結合直觀經驗來進一步豐富對周長的認識和理解,為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奠定基礎。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認識小數》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以往一般出現在第八冊教材中,在新的人教版課標教材中此內容被下移到第六冊,是在一年級學習了認識用小數表示商品價格后進行。由于這課內容自身特點的原因,教學應以講授式為主,對新知的學習探究性并不是很強,思維含量也不太高。怎樣讓這樣的概念教學,在清晰簡練的基礎上“活”起來?怎樣在這樣的接受性學習中挖掘出探究因素,讓接受學習變得更有意義?這是我著力思考的問題。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人手:

  一、從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入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

  小學生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總是充滿興趣和親切感。因此,我圍繞教材用一幅情境畫的形式,把畫面所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饒有興趣的小故事,再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二、把數學文化引入課堂

  數學文化”與“數學教學”相結合是符合課改理念的,通過讓學生觀看小數點的歷史短片,從中體會數學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讓學生認識數學的價值,了解數學的文化,使他們學習有意義的數學,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教師讓學生學,轉變?yōu)閷W生自己要學。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用游戲的形式組織課堂

  通過數學小游戲——聽老師的描述,猜一猜是哪一種動物?變換枯燥的課堂練習方式,采用猜謎語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投入到游戲中。教師在此乘熱打鐵,出示每種動物的身高體重數據,讓學生讀出這些數據,以達到鞏固小數的讀法目的。

  總之,使每一位學生擁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和具備發(fā)展的能力,使之樂學、會學,成為真正的數學學習的小主人,一直是我教學追求的目標。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1、在口算教學中,突出學生的自主活動。學生已有的與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相關聯的口算經驗有:表內除法和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這些口算是幫助學生解答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將它靈活運用在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這樣一個新的情境中。

  2、加強估算的教學。估算對學生數感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我盡量讓學生展示出不同策略的估算方法。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同一問題有不同策略,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讓學生探討在估算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一些普遍規(guī)律。放手讓學生交流后,引導學生歸納找被除數的近似數原則:一是接近被除數,二是便于口算。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估算的意義和作用,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估算意識。

  3、教學筆算除法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探索筆算除法的算理和計算規(guī)律。筆算除法的教學中,豎式的寫法是一個難點,學生已有的經驗在此時已經不夠用了。所以在教學當中,大部分時間都放在解決除的順序和豎式的寫法上。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筆算除法的過程。讓他們自言自語、輕聲地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知道在做筆算除法時,一般應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一個合理的演算順序。

  4、加強乘除法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教學除法的驗算時,讓學生根據乘除法之間的互逆關系,引出用乘法驗算除法的方法。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牢固,但解決一些靈活性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三年級數學《年月日》教學反思

  1、備課要細致:例如發(fā)給學生年歷卡,不必四張全發(fā),男、女同學可各發(fā)一張,避免有的同學手里卡片太多,而不知道看什么。再如,讓學生驗證閏年的年份是否都能被四整除時,不要給學生三個年份,畢竟是四位整數除4,很多同學很不情愿進行這么復雜的計算,所以可以把三個年份,分別分給不同行的同學來驗證,一行同學只驗證一個年份即可。

  2、把課堂上的發(fā)言權還給學生:任何情況下都要給學生機會先發(fā)言,教師不要代替學生來說。

  3、教師引導要明確:不管教師提出什么問題,應該非常明確。

  4、提高教師課堂隨機應變能力,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例如當教師發(fā)現一些同學看不明白年歷卡時,應果斷地將年歷卡投影,講明如何看年歷卡,不應草率了事。

  《制 作 年 歷》教 學 反 思

  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于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于最佳狀態(tài),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

  為了激活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整節(jié)課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以制作年歷為主線,層層遞進,讓“生活”走進課堂,把評價和游戲帶進課堂,開放問題、開放教學形式、開放學習評價,時刻關注著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發(fā)揮了組織者、合作者、促進者的作用,學生始終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與交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情意交融,使課堂煥發(fā)出了生命的活力。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又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星期的循環(huán)和日期的連續(xù)性。

  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目標在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和體驗上要達到以下幾點:

  1、在實際情景里理解并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比較正確熟練地計算。

  2、在探究算法中,讓學生與他人交流,享受獨立思考后發(fā)表自己見解的快樂,獲得成功的體驗。

  3、能應用知識解決生活里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初步樹立應用數學意識。

  4、讓學生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課的重點: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算理。關鍵:在于學生能掌握好乘的順序以及兩個積的數位。

  由于這是一堂計算課,因此非常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堂練習,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法則及算理的認識,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計算能力,并培養(yǎng)學生認真計算、書寫工整的良好學習習慣。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教學活動。有目的性的練習就是要教師在設計安排練習題時,要悉心鉆研教材,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精心安排。也就是說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必須明確每一道題的練習意義,確保一步一個腳印,步步到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練習的優(yōu)化。同時作業(yè)也要注意層次性,教師在編排練習是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搞“一刀切”和“齊步走”。避免差生吃不好,優(yōu)生吃不飽。努力做到編排練習深淺適宜,分量適當,搭配合理,使學生在自己臨近的思維發(fā)展區(qū)得到充分發(fā)展。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整個教學過程,我在教學中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fā)展。主要體現在:

  (一)營造寬松環(huán)境,給學生學習的“安全感”。

  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過程。師生以什么樣的心境進入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取得教學效果的前提。在課前導入中,我就以拍手游戲告訴學生:拍手需要左手和右手的合作,課堂也需要合作,有相互間的合作才能有成功。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種“安全感”,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了他們的主體性。

  (二)創(chuàng)設情景, 舉例生活化,感悟知識。

  新課標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為他們提供觀察和造作的機會”。而這節(jié)課是學生從線過渡到面,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過渡,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因此在教學中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蓋面、課桌面、操場的面等出發(fā),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體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在面積單位的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個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學生的反饋熱情空前高漲,學習、探索知識主動積極,答案層出不窮。學生不僅在腦海里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

 ?。ㄈ?、任務驅動,激活思維,培養(yǎng)主動探索的意識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任務驅動的設置,可以使學生迅速的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引發(fā)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沖突,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生的欲望。在學習面積單位時,我把兩張紙藏起來,告訴孩子們一張有4個格,一張有8個格,讓他們猜哪個面積大?學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說4個格的大,有的說8個格的大,還有的孩子認為格子一樣大的話,有8個格的面積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樣的話,哪一張大就不一定了。怎么辦?我引導學生分析矛盾,主動探索解決矛盾,從而認識到規(guī)定統(tǒng)一標準進行的必要性。

 ?。ㄋ模⒅夭僮?,強化學生感知。

  “面積”含義的理解,“面積單位”的認識,都應通過學生觀察實物、操作測量,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實現。我圍繞學生的學習目標,組織學生:摸一摸物體的表面,比比物體的面積,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過這些操作活動,不僅強化了學生對面積、面積單位的感知,而且讓學生學會了選擇身邊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們的操作技能。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教學反思

  今天上完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感覺到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掌握程度還可以,但從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

  一、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

  本節(jié)課圍繞引導學生探究發(fā)現“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學生經歷了“實驗——猜想——驗證”的科學研究過程。即先引導學生嘗試求出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的面積,逐步產生形成猜想;然后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拼各種長方形進行驗證,逐步歸納出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最后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測量。這樣,滲透“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的數學學習方法,為今后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同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促進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在這研究與學習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誘發(fā)其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

  二、多次運用小組合作,提高小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蔽以谶@堂課中,四次運用小組合作。第一次是在學生嘗試求出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的面積(有的學生獨立嘗試,有的學生同桌合作)。第二次是在拼各種長方形來驗證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學生進行了小組合作。第三次是在對實驗形成的表格進行的小組討論,討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是不是正確時開展的。第四次是在解決玻璃被打碎這個實際問題時,同桌討論這塊玻璃的長和寬有哪幾種可能。四次討論各有各的作用,有的進行合作操作,有的進行方法的討論。使學生在這些小組合作中提高合作能力,增強合作意識。并在小組合作中實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如第一次的小組合作,就是在一個人無法解決問題時,自發(fā)地產生合作的需求,并在合作中,使原本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人也學會了解決。同時,在合作中,學生意識到,小組合作得好,解決問題的速度就快,小組合作得不好,解決問題的速度就會很慢,這在第二次小組合作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合作得好的同桌,很快就填完了表格,合作得不好的小組,別人都填完了,他們才剛開始。

  三、正確利用遷移,促進學生理解新知。

  在這節(jié)課中,我兩次運用了遷移。第一次是利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知道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與長方形的.長和寬有關,進而猜想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可能與什么有關?得出長方形的面積的計算與它的長和寬有關。第二次是利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猜想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將長方形漸變?yōu)檎叫?,從而得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利用學生已有的舊知,進行合理的猜想,從而為新知的形成創(chuàng)立了條件。

  四、練習設計體現應用性與開放性。

  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獲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后,我在練習中設計了一些應用性練習,引導學生將知識運用實際生活,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知識化為能力。先通過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的面積的估算,再進行精確計算,提高學生估算能力。又設計了花壇

  的練習題,讓學生對面積和周長有了一個比較的過程,在比較中更深地認識了面積和周長。為防止學生思維定勢,妨礙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我還設計了開放性練習。如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以打碎的面積是24平方分米的臺玻璃為例,讓學生算算它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其設計意圖一是讓學生明白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它的長和寬有多種情況,但應選擇合適的長和寬,以使臺玻璃的大小美觀、實用;二是讓學生思考已知長方形的面積和其中一條邊,如何求另一條邊,通過逆向思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發(fā)散。這樣一道緊密聯系實際生活的問題的解決,既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但在實際上的過程中,由于時間關系,只讓學生明白了當面積一定時,它的長和寬有多種情況,如何選擇合適的長和寬,使臺玻璃的大小美觀、實用。第二個設計意圖則沒有實現,這是我的失誤,沒有很好的利用好這道習題。

  另外,在我的這節(jié)課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如教態(tài)太過嚴肅,在一些環(huán)節(jié)的處理還不夠妥當,這些在以后的教學中還需要努力。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和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結合本課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本課設計主要采用猜想、設計實驗驗證、遷移類推、時間應用等主要形式進行教學的。

  1、 激趣導入,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妙處。

  在上課的開始,就讓學生以游戲的形式讀兒歌,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妙處,從而提示學生利用合作的形式探究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同時讓學生輕松愉快的進入課堂學習氛圍。

  2.復習與思考。

  復習題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在尋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新舊知識的矛盾點,為學生猜想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做了必要的鋪墊,起到鋪路搭橋的作用。同時設計成生活中的問題,貼近生活,實踐了課標中的理念: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在生活中實踐應用。這樣就可以水到渠成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究

  2. 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除了學生自己的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資料外,我還讓他們用不同的單位計量同一個圖形的面積。如:對小一些的用分米和厘米為單位分別測量,如課桌、寫字臺等;對大一些的用米和分米測量,如教室、住室等,測量后再分別計算出面積。

  3. 解決問題,實踐應用。

  學生探究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后,有一種應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結果究竟能解決什么問題呢?”馬上引入實踐應用。我把導入時的問題設計成第一道練習,將20平方分米直接轉化成平方厘米,學生在這時已經可以解決了,通過他們的獨立思考,積極的將問題加以解答,是對知識的一次實踐應用。這種“學以致用”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在課程的最后我設計了一個作業(yè):1平方米=( )平方厘米,有一定的難度富有挑戰(zhàn)性,同時又是對原有知識的綜合利用。讓學生利用知識的融會貫通,應用自己探究獲取的知識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問題,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總之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盡量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體驗成功!

  《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的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構建過程?!睂W生每天學習的內容對他們而言,未必都是全新的知識,因為有些數學知識是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作基礎的。

  人教版三年級(下)數學,安排了《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節(jié)。我從讀教參和教材的理解中,感知到這部分內容是通過借助“元、米”為單位的小數作平臺,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初步認識小數。對第一次接觸小數的學生,相對來講就會有一定的難度和學習的負擔。為了能緩解降低難度,我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心理為基礎,營造和諧課堂,活化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過程,較好的完成了這一節(jié)的教學活動。課后又做如下反思:

  首先,我個人認為在以下幾方面把握的比較好。

  1.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促進知識經驗的遷移。

  小數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發(fā)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創(chuàng)設較為豐富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逛超市)中,感悟小數的含義,體會數學回歸生活,讓每一個知識點都充滿生活的氣息。又如找身邊的小數,得出要研究的素材,導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

  2.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認知、感知小數

  在本課教學中,有意識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獲得直接的感觀,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以米作單位的小數對學生來說是較抽象的知識,在教學用米作單位表示幾分米的小數,我設計有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用1米長的白紙條測量兩條彩帶,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更深入感知分數與小數的聯系。讓生用小數表示自己的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3.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整節(jié)課我努力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設計試讀小數、量彩帶、找身邊的小數、猜謎語等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

  其次,整個教學中我感到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1.整合教材,促進有效教學

  整節(jié)課容量較大,大致分為三個知識點:小數的讀法、以元作單位的小數表示的含義、以米作單位的小數表示的含義。在教學中我總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有點“趕”教學的感覺,特別在教學學生較難理解以米作單位的小數表示幾厘米的含義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沒有經過充分的思考內化知識過程,便匆忙收場。

  2.調整板書,運用多種感官,彌補教學不足

  板書的目的是為促進更有效的教學,在板書上再進行一些修改,,并在教學時注重教師語言與板書同步進行,為學生提供更直觀的板書,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

  3.巧用生成資源,促進有效教學

  這節(jié)課的第一個知識點是小數的讀法,。我原先想通過學生試讀把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的讀法區(qū)別開來,使這兩部分的讀法有了不同,但教學時有兩個學生有錯誤的讀法,因沒有及時的利用生成資源來糾正讀法,所以干擾一部分沒有深刻了解小數讀法的學生,在后面的課堂中經常出現錯誤的讀法。

  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仍會努力建構和諧氛圍,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創(chuàng)設合理情景,巧妙設計問題進行引導,把重點、難點運用合理的方法有效處理。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獲得新知。真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9“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教學反思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認識小數”單元的第三課時。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近期初步認識一位小數含義和以前熟練掌握萬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并只涉及到一位小數的加減(小數的性質到五年級上學期再學,所以整數減小數、得數末尾是0的計算都不涉及)。

  在課前對5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了解時,全部學生都能說出0.3+0.9等于多少,并能列出正確的豎式??梢妼W生能把整數加減計算的算法遷移到小數加減計算中,對一位小數的加減計算算理與算法都能比較容易理解掌握。

  根據對教學內容與學情的分析,在本課教學中,我做了以下的嘗試:

  1.拓展例題功能,滲透搭配規(guī)律。

  例題是點心店買點心的情境。四種點心及其價格分別是饅頭- 0.5元、豆?jié){ -0.7元、餛飩-1.8元、面條-2.4元,通過提出問題求其中兩種點心的總價和價格差引出一位小數的加減法。教學內容的相對簡單也提供了可拓展的空間。在教學完例題后,我讓學生思考“任意選兩種食品,求它們單價的和與單價的差,一共有幾種不同的情況?”再讓學生同桌合作,列出算式計算。在這一過程中滲透搭配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有序的思維方法。

  2.精心設計,提升計算練習的功能。

  計算課往往給人枯燥乏味之感,其中計算練習單一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本課學習內容簡單,所以我力求在練習設計上有所突破,希望在計算練習中也能讓學生的思維有所提升。而書上的五道練習中,第1、2題是純粹的計算練習,第3、4 題是解決實際問題,第5題培養(yǎng)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總體來說都比較簡單。經過思考,我合并簡化了1、2兩題,因為在課堂上大量練習豎式計算會讓學生感到枯燥;舍棄了解決實際問題,考慮到本課的重點是計算,而且像第3題“水中插竹竿”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理解題意并進行變式練習,可以在下節(jié)練習課進行。同時重新設計了兩個練習:

  設計的目的在于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估算意識,培養(yǎng)學生仔細審題的良好習慣,滲透加減計算的一般規(guī)律,發(fā)展學生思維。

 ?。?)創(chuàng)造一個有規(guī)律的數列。

  讓學生在找規(guī)律中既能練習小數的加減法,又能發(fā)展數學思維,激發(fā)學生的練習興趣。

  在實際教學中,第一個練習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第二個練習在第2小題填中間數時對學生有一定的思維難度,這也是我自認為獨具匠心的設計,但導師卻指出,這樣的數列很容易產生歧義。像第1小題的兩個數列,即使再多給幾個數,答案也是不唯一的。為了更嚴密些,可以盡量多給幾個數或后面加個數進行驗證。而第2小題填中間數,答案更是不唯一,在學生還沒有“等差數列”概念之前,做這樣的題目要“小心”。曾經聽曹老師做過有關數學教師本體性知識缺失的講座,這一刻自己對此有了更深感受。數學是嚴謹的科學,對所教知識沒有準確的認識和把握,再巧妙的設計也會弄巧成拙。

  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第一課時教學片斷反思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生的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痹跀祵W課堂上,教師應當盡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搭建自主探究的平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從中獲得數學學習成功的體驗,點燃學生創(chuàng)新的思維火花。

  1.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讓學生發(fā)現并提出生活中可探究的數學問題

  數學問題是來源于生活的,而又應用于生活中的。在本課中,我在不改變例題呈現形式的前提下,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把例題統(tǒng)計表換成本班學生參加合唱、英語課外小組部分學生名單,學生感到十分親切自然。學生自己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發(fā)現和提出數學問題。這

  樣的數學問題更貼近學生自身的思維實際,更能引發(fā)其探究的積極性。

  2.從學生的思維出發(fā),給學生提供獨立探索、展示交流、感悟發(fā)現的機會。

  在本課中,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如何設計一個自己喜歡而又簡單的圖表示出參加合唱小組的、參加英語小組的以及兩組都參加的,并且從設計圖中很容易地算出參加合唱小組和英語小組的一共有多少人。然后,在全班進行展示交流,展開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取長補短,互相幫助,互相欣賞,引發(fā)思維的碰撞,發(fā)揮學生的思維潛能,從中領悟集合的數學思想。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篇一: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大半個學期很快過去了,回顧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己面對幾種現實反思如下: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小學低年級數學,最撓頭的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里的原因是多樣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課,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而學生的實際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級為例,數學的各項成績在歷次抽測和考核中均在前列,但從口算到應用題,每一項都有幾個待及的學生。我就想,為什么待及的學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時,我也發(fā)現部分學生在大多數同學熱火朝天的學習過程中,扮演的只是鴨子叫雷的角色,不僅提不出問題,甚至記不住常見的計算公式,而對于這部分學生,常規(guī)的處理方法是忽略不計的,日積月累,錯過的東西越來越多,與大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

  總之,我覺得,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chuàng)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fā),才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qū)。

  篇二: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要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fā),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學以致用。

  新課程標準的出現,正是配合當前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飛躍。新課程標準旨在建立一種促進學生發(fā)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教育精 神的數學課程體系。要使該教材真正實施到位,必須建立一種符合學生自主發(fā)展、融入社會生活、面向學生生活實踐、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教學方法,而這樣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應體現開放式教學。

  一、把社會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學中,應探索與構建生活數學的教學體系。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解訣問題中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鼓勵學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帶進課堂,試著用數學方法來解決。這既是數學學習的價值體現,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二、創(chuàng)設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1、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主關系,使學主放膽交流,敢于創(chuàng)新。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jié)者,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營造學生自主發(fā)展的課堂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tài)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fā)表欲、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

  2、創(chuàng)設民主開放的課堂,關注每一位學主的發(fā)展。新標準的理念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根據這一理念,精心設計教案、內容及練習,確實落實充分地尊重、關心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課堂上都能生動活潑、健康發(fā)展。教材通過發(fā)現、探究及認知活動,使學生更多地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學習數學知識,探求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并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數學。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使學生保持愉快而興奮的心境,自主明確學習目標,大膽設想,積極地通過書本認證或相互認證自己的見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3、組織有趣操作,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述和概括能力。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使新知識在操作中產生,創(chuàng)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fā)。通過動手,學生們發(fā)現自己也是一個創(chuàng)造者。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借用直觀演示、操作、組織游戲。故事導入等形式,營造富有情趣的教學氛圍,盡量給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以及合作的機會。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活動“不用揚鞭自奮蹄”,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和解決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探索知識過程中,學生同桌合作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聽取別人的見解,合理地補充、調整自己的觀點,達到較完美的認知狀態(tài)。在教學中教我不僅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同時還關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組織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現代教育觀。

  4、建立多種評價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取成功的體驗。開放式的教學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觀點,同一個問題,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每個學生的觀點都受尊重。開放式的課堂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也成為了評價的主體,學生在評價別人的成功和被別人評價為成功的過程中滿足了好奇心,獲得了探求新知識的激勵。教師應發(fā)揮表揚的激勵功能,使學生樂于創(chuàng)新。我在課堂中經常運用激勵性言語,撩撥學生創(chuàng)新的欲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干”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篇三: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三年級數學教學工作,在教學期間我努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 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工作中認真?zhèn)湔n、上課,及時批改作業(yè)、講評作業(yè),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工作之余,不斷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充實自己的頭腦,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一學期將過,我付出過辛勞,也有收獲的喜悅。為了下一學期更好地工作,現作如下總結:

  一、以課堂教學為核心:

  1、備課。

  學期初,鉆研了《數學課程標準》、教材、教參,對學期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學期中,著重進行單元備課,掌握每一部分知識在單元中、在整冊書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學生怎樣學,學生將會產生什么疑難,該怎樣解決。在備課本中體現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后習題的作用,設計好作業(yè)練習。

  2、上課。

  (1)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激發(fā)學生思考。放手讓學生探究,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對學生的回答采取“揚棄”的態(tài)度,從而打破了上課發(fā)言沉悶的局面,使學生樂于思考,敢于積極回答問題。針對教學重、難點,選擇學生的探究結果,學生進行比較、交流、討論,從中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根究學生練習不同坡度,不同層次的題目,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發(fā)展思維?,F在學生普遍對數學課感興趣,參與性高,為學好數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3)努力構建知識網絡。一般做到一小節(jié)一整理,形成每節(jié)知識串;每單元整理復習形成知識鏈;一學期對整冊書進行整理復習。學生經歷了教材由“薄”變“厚”,再變“薄”的過程,既形成了知識網,又學到了方法,容易產生學習遷移,給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提供了可能。

  3、作業(yè)。

  做到精講多練,有針對性。同時對學生的作業(yè)及時批改,認真對學生的每一道錯題進行糾錯。分析并記錄學生的作業(yè)情況,將他們在作業(yè)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并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創(chuàng)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我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手段,也作為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tài)度的形成和發(fā)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yè)的堂堂清,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采用等級制,定性采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么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于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這個以定性為主的評語,是學生與老師的一次情感交流,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樹立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應該繼續(xù)努力。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加強學習,學習新課標中新的教學思想和理念,挖掘教材,進一步把握知識點和考點。多聽課,多學習同科目教師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加強轉劣培優(yōu)力度,加強教學反思。

  總之,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不斷積累,不斷探索,使學生因樂學而好學數學,使學生們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初中數學教學反思論文高一數學教學反思新課程數學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我在課前進行了認真?zhèn)湔n,并向代老教師虛心請教,精心編寫了教案,認真進行二次備課。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現總結如下:

  一、收獲

  在上課過程中更加認識到小組學習在當前教學中的作用,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每個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交流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在使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又能迅速學習同伴的長處,取長補短。

  同時更深刻地認識到對知識傳授過程中細節(jié)的處理,有可能成為一節(jié)課成敗的關鍵。

  二、不足

  盡管在收獲中我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迅速進行了教案的調整,但因此而延長了情境探索的時間,而在后面的自主探索、解決問題中,沒有及時調整所用的時間,因此到鞏固應用時,時間略倉促,對練習題的處理沒留出夠的時間,使學生在通過練習題提高中,沒有達到課前預沒的目標,成為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

  正是由于對時間的把握不夠,讓我反思平時上課時同樣出現這個毛病,平常上課沒有對每一節(jié)課各環(huán)節(jié)的時間把握。有時在課中由于拖拉,一節(jié)課講不完,由于又進行的過多,使部分學生對知識掌握的不扎實。這需要在以后教學中一定要精心備課,切實把握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三、感想

  通過本次講課,我覺得受到最大教育的不是教室里的學生,恰恰是站在講臺上的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總結,認真學習,爭取將每一節(jié)課都上成優(yōu)質課,真正實踐一個人民教師的職責。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記得一位教授說過:假如說“課程智慧”主要顯示為教師的“備課”的智慧,那么,教師的“教學智慧”則主要顯示為“上課”的智慧。上課的智慧在課堂上對待生成問題體現在以下三點:

  1、寬容的接納;

  2、理智的篩選;

  3、巧妙的利用。在今天的課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豐潤區(qū)在這學期開展了名師仿課活動,我們學校的數學教研組模仿張齊華老師的課例《分數的認識》,準備了一段時間。5月23日,我們學校的8位教師參與了基地教研會,在會上我作為師徒結對的師傅,首先上了這堂課。課前,我們做了知識上充沛的教學預設,原以為沒有什么問題,可是上課時我發(fā)現我忽略了一個問題:同學的預設。開始,對于“平均分”(二年級的知識)的引入,同學明顯的不理解,教師在此多次引導,為后面學習分數鋪墊。課中,同學展示自身所折的幾分之一的作品,寥寥無幾,兩個小朋友之后沒有舉手的小朋友,課堂出現冷場,作為教師我馬上拿出課中巡視時發(fā)現的問題出示:

  1、這張紙有沒有平均分?

  2、一個圓形紙片和一個長方形紙片都表示了1/4,你發(fā)現什么?解決了這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重點問題,但是同學精彩的匯報卻是蜻蜓點水。

  兩個地方的生成都是我沒有預設到的,我在教學反思中想到以下兩點:略。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1.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